一、申請前先仔細考慮, 是否願意在未來6-8年過著壓力大、收入低、前途茫茫的日子。讀博士未必是為了在學術界發展,但是top programs基本上仍舊是以訓練未來的教授為唯一目標。可是人文學科僧多粥少,很多博士不會找到理想的教職,甚至完全找不到教職。而且,找不找得到教職,與學者本身的學識常沒有必然關係.。因此,如果真的要讀歷史的博士,申請者本身除了需要強烈的興趣, 還需要對未來職業生涯有一定的彈性。不然讀博士將會變成一樁自我折磨的苦差事。
因此,系上老師覺得讀一個需要寫研究論文的碩士,是一個進可攻退可守的選擇。尤其是如果能藉此跟在自己領域內有聲望的學者讀書(目前很多優秀的學者,甚至是從事開拓性的研究的帶頭專家,是在沒有博士班的大學任教),是很好的機會,但碩士班一般沒有獎學金。
二、申請前一定要做好功課,了解自己有興趣的領域目前的研究動向,與主要的學者目前在哪些學校任教,以及這些學校的資源是否可以支持你順利的完成博士:系上有哪些老師自己有興趣?Program的強項?課程設計?圖書館收藏?外語學習的資源與要求?獎學金的機會?TA或RA的制度?
另外,如果讀完博士想留在學術界, program本身的名聲還是很重要。名牌大學或不是最大牌的學校裡的名牌program,畢竟還是佔一些便宜。
三、 申請前請與自己有興趣的老師聯絡,確定雙方的興趣與專長能夠配合(但不必一致),是確認老師是否正在收研究生(或是因為on leave暫停或準備離職),以及該program是否真的適合自己的興趣的機會。
四、老師的興趣,請不要看得太狹窄。每位教授所負責,以及有興趣與能力指導的領域,通常都比自己出版研究的領域大,而且教學研究的興趣,除了以地域與時段劃分之外,也以議題或方法區分。因此,每個老師都可能是dissertation committee的成員。例如:拉丁美洲史的老師很可能是議題上最接近申請人中國史論文的系上教授。換句話說,申請的時候請看整個program,而不是只看一位教授。美國博士班是師徒制與學程訓練的混合,缺一不可。
五、系上老師說申請時有很明確的博士論文題目很好,但是他們更想看到的是除了專業的興趣之外,還有智識上的寬廣的好奇與基本的求知慾。換句話說,如果申請人可能是進博士班後,對自己的領域之外,對於其他的地域/時段/議題缺乏興趣的學生,老師們興趣不大。原因之一是他們認為這樣的學生,視野與識見太狹隘,未來不會有開創性。(註:這一點的適用範圍待考證,某些學校校學風如此,其他學校不敢保證)
六、申請歷史博士班最重要的文件:Statement of Purpose, Writing Sample, Recommendation。老師特別強調GRE只是門檻, 不是決定性因素。SOP不只是告訴Admission Committee申請者博士想做的題目,以及過去的專業準備,也是老師們用來看申請者比較大範圍的興趣(不一定是史學之內的興趣)的地方。Writing Sample不見得一定要是博士班想讀的領域(例如:想讀美國史,sample未必須要是美國史),但是要能反映申請者閱讀分析一手史料(不限於文本史料),與書面表達能力的作品。Sample不一定需要是一篇首尾完整的文章,有時候學士或碩士論文其中,首尾完整的一段就很理想。 重點是讓committee看到申請者的分析與表達能力。推薦信的重點,是請真的知道申請人研究能力與潛力的人寫。
七、不要申請太多programs:如果申請太多,敝校老師的解讀是亂槍打鳥、沒做功課,或是不知道自己到底要甚麼的症狀—這種申請人被認為不夠成熟,不適合讀博士班。博士班是專業訓練的過程,不是才子才女加冕的機構。 老師們特別強調,聰明學生不見得都需要或適合讀博士。
八、早點學語言:如果研究需要常見語言(例如:德、法、西、義,甚至是拉丁語),申請前就得學好至少一種,有些領域傳統上會要求更多。比較少見的語言,才可能被容許入學之後才學。
除了第五點,其他都很常見。這也表示它們是共識!
此篇轉引自部落格《History Grads》
*本文內容不代表本基金會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