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眼見為憑的留學生涯—文化人類學者在美國的文化人類生活體驗

「背起滿載圓鍬和鐵槌的工具包、踏進傳說中的古文明所在深谷採集文化遺跡,穿上全副武裝的潛水設備、進入東南亞海域的海盜沉船尋寶,或是深入與現代社會隔離的熱帶森林聚落、探討原始民族的生活型態…」這些充滿神秘的探險生活是你對專業人類學者的想像嗎?電影<賽德克˙巴萊>中震懾人心的一句話「如果文明是叫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帶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相信使原本冷僻又難以討論的文化與種族議題重新受到關注與討論。人類生活離我們每一個人如此貼近,而人類學者又是如何體驗他的生活?本期電子報留學心得專欄邀請到台大人類所畢業、目前在美國德州Texas A&M University攻讀人類學博士的卓同學與讀者分享他的留學生活體驗。

2011年的八月一號,我踏上了出國留學的旅程。真要說起來,這也同時是我第一次長期的離開家鄉,到一個截然陌生的異地重新開展生活。「重新開展生活」這個詞彙在這兒講的輕鬆,但其實背後含藏的是包括了如同字面意義上的,幫自己搞到一個有屋簷可以落腳的處所,幫自己弄張床,學會開伙,以及打理好生活的一切。除此之外,也有一些字面意義上並不含括,但其實也需要面對的事情,這而重新開展的不只是生活,還包括了一定程度上需要重新定義自己,對自我、國家的認同,以及和在不同的人種之間使用不同的語言開拓全新的人際關係。換句話說,就像是很多特務電影播的那般,換了一個截然不同的身份,在一個沒人認識你的地方,重新開始。

這樣的一個重新開始的過程中,有很多有趣的地方也有很多辛酸刻苦的地方。不過這些兩面的東西,一來我想在世界各個角落留學的人會因為當地的風土民情不同而有不同的體會,二來甚至更可能和我們各自修習不同的學科而有截然不同的遭遇和經驗。以本系為例,光是系裡不同的分支就足以決定一個博士班研究生未來幾年內的生活節奏的殊異。本系以海洋考古學為強項,所以大部分的博士班研究生都隸屬於這個考古學的新興分支之中,這些學生中有的會成為專業潛水員去探尋17、18世紀橫渡承載新移民的雄心壯志卻在大西洋上滅頂的沈船,有的會成為某一個特定時期的船隻結構專家,只要給他們足夠的木頭,他們就有把握做出一艘跟古代一模一樣的船,當然,古代船隻的修復技術也是他們的本行。除了海洋考古學,也有陸上的考古學,所以也會有同學成為考古學家,在土地上挖掘著人類的過去。

除了考古學以外,本系也有文化人類學分支,文化人類學經過百多年的發展至今,也已經發展出許多不同的取向,即便是研究區域上的差異也會讓每一個不同學校的文化人類學有著不同的面貌。就本系來說,我們以經濟人類學為主軸,以中亞為主要研究區域,因此有的同學們會前往中亞的荒漠中和狼族的後裔們騎馬馳騁,當然也會有學生依照自己嗜好的經濟議題在不同的區域進行各自的研究。而不同的區域,不同的理論取向代表著每一個研究生都會碰上不同的文化、人群,和不同階級的工作,這些也都很可能給予每一個個體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一個系中就以如此分殊,就遑論不同的系、院之間的差異性了。因此,這些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筆者在這兒就表過不提了,想來,人人體會的各自不同。

因此,如果真要我說,我的留學生涯到目前為主,給予我的經驗是什麼?我想我會說,這是一個眼見為憑和反躬自省的旅程。

或許是學科特質使然,當我還在台灣求學的時候,就常常會接觸到一些回國放假的學長姐,而他們總是會分享著自己留學的經驗,生活的種種,有趣的、愁苦的等等。當自己開始申請以及結果出來之時,許多已經在當地的學長姐們也都會提供一些將要去的地方的相關資訊。很多這些相關的資訊是非常受用的,比如說帶支好用的削皮刀一類的;不過也有很多的訊息則是要等自己到了這兒來,才能知道管不管用了。

舉個例子吧!以筆者來到德州唸書為例,在我出發之前,親友師長,或者各式各樣的朋友們,一聽到我要去德州,總是來來去去的會跟我提及一些關於種族歧視的議題,大家都會說那邊的種族歧視很嚴重喔!要有心理準備云云。這樣的忠告可以視為是某種的好意,畢竟建基在我們對於美國歷史的粗淺認識中告訴著我們,德州是南北戰爭時南國的大本營,而南邊在當時代表著支持奴隸制度的政體,因為整個南方在當時以棉花菸草等經濟作物作為主要的經濟收入來源。要從這些經濟作物中獲益,就必需要開墾大量的土地並且需要大量的廉價勞動力來運作一個莊園。在這樣的情況下,早期的白種人從非洲引進了許多的黑人奴工。而在南北戰爭之後,因為北軍獲勝的關係,奴隸制度為當時的總統林肯取消後才不復存在。不過,就像很多社會學家所言,即使是立法保證了弱勢族群的基本人權之後,非關法律的,日常生活的歧視狀態依舊可能延續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後,才會因為族群間的融合而逐漸消失。

不過,對於當時人還沒有來到德州的我來說,這一切聽起來都很理所當然,德州一向民風保守,對於本州的歷史傳統又相當的自豪,在這些情況下,都可以很合理的推論了也許會有些傳統的價值觀念被現在的德州人所承繼下來,而這當中自然可以包括了對於有色人種的歧視。

帶著這些建立在刻板印象上的忠告來到了德州,很快的,我發現世界截然不同於人們在台灣所想的那般,除了德州超級熱這一點沒錯之外。這兒的人總是相當的友善,不論是在我們這種鄉下小鎮,或者是如同 Houston那般的大城,不論人種,都是以禮相待的。首先,其實任何一個剛放洋過海的留學生一定都會遇到類似的狀況,就是在生活中原本一些很簡單的小事情,到了異鄉、使用不同的語言的情況下都會變得很困難,就好比說曾經有回筆者要去這兒的五金行買個東西,不過因為實在不知道這東西叫做什麼名字,所以只好去到店裡面拉了一位店員開始用殘破的英文描述我想要的東西大約長得樣子、做什麼用的等等。基本上,我並不確定我是不是可以在這家店裡面找到這東西,而唯一可以確定的事情是在我描述完之後,這位店員根本不知道我在說得是什麼東西。不過,他並沒有很乾脆的就說喔抱歉我們並沒有這東西,而是一邊帶我瀏覽不同的架上,然後一邊找出可能符合我描述的東西直到我最後把這個不到兩塊錢的小東西帶回家為止。

另外有一回,印象中,筆者有回前往 Houston的台灣辦事處時,因為不熟悉該棟高樓的電梯使用方式以至於搭錯了電梯,正當我一陣糊塗不知所措時,一位拿著咖啡要進電梯,高了我三個頭的白人上班族問了我要到幾樓之後,還主動的離開他正要進入的電梯帶我去我應該要搭的那一台。我想,即便是台北人都未必會有如此的熱情才是。

上述的這些小例子,筆者想要說得是,其實不只是歧視的問題,很多的時候我們對於一個不曾去過或者是長期生活的異鄉總有些道聽塗說而形成的刻板印象,如果我們不曾敞開自己的胸襟用我們自己的眼看用自己的腦和心判斷,而只是一昧的盲從於這樣的刻板印象時,其實異鄉的生活經驗很多的時候往往對於一個留學生來說,只是一個負增強刻板印象的一段不甚愉快的日子而已。異鄉的生活在這種條件下,並沒有辦法讓一個人藉著文化衝擊和不同生活型態的體驗而成為一個更成熟和內在豐富的人,而只增加了原以存在但我們未必察知的偏見而已,對於歷經千辛萬苦才出得國來的大家來說,很是可惜。

類似這樣的經驗和聽聞很多,而這些經驗總和起來,促使我去反思了許多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流傳的價值觀和許多對於他者的判斷。一件不可否認的事情是,很多的時候,當我們踏上異地擔心著當地是否會有種族歧視等等一些我們自認在我們自己的土地上不曾存在的事情時,其實我們自己往往也帶著相同的歧視性的眼光在看待別人,更遑論其實在我們的土地上這些事情並不是不存在,而只是相較於像在美國這樣的地方,種族歧視這個問題在我們的社會中更不被重視,而主流社會中的主體族群對於這個議題顯得更為麻木而已。但事實卻在於,雖然社會宣稱了各族群之間是平等的,但是在種種社會規矩的建制下,漢人依舊享有比原住民更多的優勢,學校教育體系中依舊以漢人文化為主要的內容而未曾真的好好的去思考要如何讓不同族群的文化並容;至於那些依舊普遍存在於人們心中的對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和偏見,筆者在此就不多提了。

終歸而論,當我們在自己的土地上引以自豪的開放民主自由且人人平等的社會,就像情人眼裡出西施一般的,在我們眼中如此的完美,但其實真實的狀況並不如此美善。而之所以看不到,是因為一來我們不曾以機會看看別人的世界如何運作,同時我們也沒有用檢定他人的眼光檢視自己,而事實卻在於,當我們用相同的標準檢視自己時,往往會發現,自己的所言所行比我們所厭惡的那些現象要來的更加的不堪。當然,筆者並不是在此宣揚外國的月亮總是比較圓,或者在美國呼吸就比較會打籃球。筆者想要強調的是,很多的事情,是當我們來到異鄉有了比較之後,才會知道什麼是另外一種生活型態。而有了比較,也才有機會在去蕪存菁之後,替我們自身的社會,或者替我們自己的生活,做出更好的選擇。

類同如此的發現,的確是需要來到異鄉求學時才容易因為文化的差異性而被顯著的。而除了在學科中所習得的新知之外,筆者認為,是這個眼見為憑到反躬自省的過程,是我目前的留學生涯中,最有價值的收穫。故以為文,和將來都會擁有精彩的異鄉生活的各位做一個分享。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分析技術。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