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2010北美MBA申請經驗談:USC Marshall

資料來源:PTT留學板網友:Shawn

申請者背景資料:

Admission:
Georgetown McDonough School of Business (with $$)
UT Austin McCombs School of Business
USC 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
Rejection:
Chicago Booth School of Business (w/o interview)
MIT Sloan School of Management (w/o interview)
UPenn The Wharton School (after interview)
UCLA Anderson School of Management (w/o interview)
Berkeley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after waitlist)
Decision: USC Marshall School of Business

Background:
GPA: 3.19/4.00 or 76.22/100.00 @ NTU Accounting 2000 – 2004
Test Score:
GMAT 610 (48/25/4.0) –> 590 (47/25/4.0) –> 730 (50/38/4.0)
TOEFL iBT 105 (R27/L28/S22/W28)
Work Experiences:
2004.10 ~ 2006.01, 2nd Lieutenant/Platoon Commander on Dongsha Island
2006.02 ~ 2006.08, auditor @ small CPA firm (family business)
2006.09 ~ 2009.07/2009.12 ~ 2010.05, auditor @ Deloitte Taipei
Recommendation:
1 from my senior manager @ Deloitte Taipei
1 from my client, 某上櫃公司財務長
Publications:“GMAT Pace Practice 心得”
Others: Taiwan CPA

申請過程:

對我來說,MBA的申請,是一連串探索自己的過程。過去的九個月,每天的心思就是how to differentiate myself,但當申請結果全部出來的那一刻,才深深覺得自己真的沒有什麼different之處。說到底,不過就是個offer罷了。即使我的goal essay寫的再振振有辭,我心裡始終明白,MBA能給我的,不會是我人生全部的光景。但是,這一段申請的路,真的讓我變的跟以前不同了。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未來,更明白自己的缺點,更珍惜身邊的每一個相遇。如果說,我真的做了什麼不平凡的事,或許就是那些曾寫下的心得文吧。一路走來,前人留下的分享,總讓我獲益良多,稟著種下樹蔭的心情,希望我的經驗,也可以給後人一些提示。我不是多牛的申請者,處於一個相對龐大的application pool裡(big 4),且選丟的top 15全部被打槍;以下僅是個人的一些體會,背景跟我相似的人再斟酌參考吧。

(一)考試準備: GMAT & iBT

整個申請流程跑完,深深覺得考試的分數就只是個門檻而已,分數越高自然越有利,但如果考出來的成績已經達到目標學校的錄取均分,把心力花在其餘的申請材料上,會是比較正確的策略。

當然許多人的想法會是先看有什麼分數,再去找對應的落點學校申請。這樣的作法無可厚非,畢竟是在依分數選填志願的教育體系中長大,會把分數與學校排名作高度關聯是合理的。(事實上對亞洲的申請者來說,確實關聯性還不小)

我想說的只是,如果能力允許,盡可能地在準備考試階段,就開始對學校作初步的研究,一來可以讓後續申請學校的選擇更適合自己,二來不會盲目地追求不必要的高分。

考試這種東西,真的是一鼓作氣去完成比較好,而且最好在申請當年的七月前就取得理想分數,這樣才充裕的時間準備10月R1的essay,並且留有隔年1月R2再戰的緩衝。

(二)Essay撰寫

Why MBA很重要?

每個人想要MBA的理由都不同,有人是為了開拓新事業,有人是為了轉行,有人是為了突破職場發展瓶頸;相信更多的人,追求的是一個國外留學的體驗。畢竟,MBA是個通才教育,對背景條件的限制,相較於其他專業領域的碩博士而言,沒那麼嚴苛。
但人人可以申請,相對於學校而言,就會更重視申請人想要一個MBA degree的原因。申請者必需說服學校:你們的program,是在我職業發展的必需,這樣才會有拿到offer的機會。
會收到拒信的,除了本身的硬體條件不足外,最有可能的會是本身的career goal與why MBA的連結定義不明確或不合理。有些人可能是條件太過優秀,又有好的職涯展望,學校看不到他們需要MBA的原因;有些人可能確實提出了不錯的why MBA,但需要的東西,跟學校program的強項不一致,所以被拒絕。

合理的career goal

幾乎每個學校的Essay中,都會問申請人的short-term及long-term career goal是什麼?過去的經歷如何連結到這個goal?以及你認為他們的program為何可以協助你達成你想要的?
個人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在essay中定義的career goal不能太天馬行空,必須同時跟過去的經歷以及現在的Why MBA有關聯。每個人想做什麼事都有自己獨特的理由,但站在學校的角度來看,一個不用MBA就可以達成的goal,或一個在MBA之前什麼嘗試都沒有做過的goal,都不是合理的。
我學到的經驗是,在決定申請之前,先想想自己5年後想做什麼(short-term goal),10年後想做什麼(long-term goal),而為了做這些事情,自己已經完成了什麼(past experience),還缺少了什麼(Why MBA)。
這樣想過以後,可能會發現MBA真的不適合自己(是一件好事啊,當場省了快六百萬的投資);如果還是想申請,那在essay中適當地修正career goal是必要的。

Essay的包裝

在每個申請人的背景都很牛的情況下,能用比較生動的方式把故事說出來的人,絕對有更大的被錄取機會。所以說,essay有個好的包裝是必要的。包裝不是說謊,而是將申請人做過的事情,用比較有結構的,比較有故事性的方式將AdCom想看到的特質呈現出來。
MBA重視的特質不外乎leadership,teamwork,creativity,uniqueness,commitment這些,而essay的題目也是圍繞這幾個點去問的。剛開始讀那些題目時,會有完全不知如何下筆的感覺,但執行所謂的”人生盤點”:把自己從大學起做過覺得值得紀錄的事一一寫下,思考其中可以展現的特質後,對於essay可以用的材料,就比較有概念了。

(三)感想

申請的這條路走完,我最大的收獲,不是那些拿到的offer,而是認識的每一個人。這一路走來,我在不同的人身上學到許多,以下是一些關於申請的感想。

不要單打獨鬥

現在回想起來,申請過程中我做過最重要的決定,是在一直突破不了AT的考試時,去找補習班的幫忙。之後,再透過他認識了代辦,他們不但協助我完善了我的application materials,更讓我體會到了top MBA的價值。然後,我加入了一個很強大的讀書會,認識了Harris, Helen, Eric, 以及Puck。我真的很幸運,可以認識這群優秀且志同道合的人。讀書會的價值不是只是在mock interview而已,讀書會的同學,站在同儕的立場,對於我的essay可以提供跟申請顧問不一樣的觀點,而且,申請這條漫長痛苦的路上,有人陪伴一起走過,真的會堅定很多,資源共享也讓效率更加提升。
讀書會最後的成果是拿到了MIT, Chicago, Columbia, UCLA, CMU, UT Austin(2個),USC(2個)以及Georgetown的offer。謝謝,真的謝謝你們。

不要沒想清楚就離職申請

我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在考完AT後,怕iBT花太多時間才可以拿到需要的分數,而影響當年的申請,所以沒經過仔細的思考就離職。等到比較了解申請學校這回事後,才發現全職申請以及career gap真的是很難解釋的一個弱點,於是才又跑回原公司邊工作邊申請,然而卻換了不同的主管,換了一個很不喜歡的工作環境。
兼職申請真的很累,尤其在一份每日工時超過13小時的工作下。但,當我知道我的競爭者都是這樣時,我也只能咬牙苦撐。對我而言,在essay還有interview時,向學校解釋我的career gap的難度,遠大於加班回家後再寫半小時的essay。我寧願忍受熬夜的痛苦,也不願意在interview的時候一直被question沒有工作的理由。
申請的8間學校中,除了Haas是在回去工作前就完成大部分的essay外,其餘7間我都是邊出差邊完成的。7週的時間在大陸跑了7個城市,我抓緊了每一個我可以寫essay的空檔,搭飛機搭車移動的時候,半夜回到飯店沖完澡還有一點精神的時候等等。我很幸運,遇到了很優秀的顧問處理我的進度,還有貼心的同事體諒我的狀況,才能熬過這個煎熬的過程。
想表達的是,邊工作邊申請真的是可行的。或許我的申請結果不是很有說服力,但今年每一個我認識上top MBA的人,都是在職申請的。不是說全職準備結果就一定不好,只是在競爭這麼激烈的情況下,如果不得已一定要離職準備,那一定要全盤想清楚,才不會做出事後後悔的決定。

family business在申請時的優勢劣勢

感謝老天爺把讓我生在一個幸福的家庭。family business是我申請時很重要的一個主軸,貫串了我的整個goal essay。
但是,除非是生在大戶之家,不然family business在申請時,帶來的不會是絕對的優勢,相對的,可能還會遭遇一些挑戰。畢竟台灣是中小企業發達的國家,很多申請人家中都有自己在做生意,自然而然地,把家族事業發揚光大,會變成一個合理的論述。但是,也就只是合理而已,並不特別。
以family business為主軸的essay要寫的好,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點,在於對自己家中事業所處的產業要夠了解,並且也曾經真的在那個產業做過事,這樣寫出來的東西才會有梗。否則到了申請時才回到家裡開始工作,你說AdCom會不會有疑慮呢?
在family business掛名來當作career gap的掩蓋,也是一個要很小心的作法,因為面試的時候,面試官常常問的問題之一就是簡單介紹自己的公司,工作的性質以及扮演的角色,有些東西,從有沒有經驗的人口中說出,對閱人無數的面試官而言,是可以輕易地辨認出來的。

我自己的狀況是,家裡的事業,大學的主修,以及畢業後的工作,有超高的一致性,而且我也一直在這個業界最頂尖的office工作,不是躲在家裡蹲。但當我把它當作我最強的武器時,我也因此受到許多質疑,有個面試官就直接問我,如果我不是生在這樣背景的家庭,那我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可能對他來講,我的背景讓他覺得單純到無聊,或沒有自己的想法吧。意思是,申請學校真的是一個全盤考量的過程,不會有哪一個因素讓你佔絕對的優勢或劣勢,最重要的是對自己夠了解,才能回答essay以及interview中各種的問題。

如果可以再來一次,我會…….
講這個題目有點感傷,畢竟有些東西是嘗試過就好。每一次的決定都有當初的背景,不能說當初如果怎麼樣,現在就一定會怎樣。只是,如果可以的話,希望我的經驗可以讓未來的申請人有一些不同的思考方向。
如果可以重來,我不會準備AT長達一年(雖然這一年的經驗讓我寫了一個可以跟很多人聊的東西);如果可以重來,我不會離職準備iBT(雖然離職的策略讓我短時間就取得我需要的分數)。
如果可以重來,我會多參加學校的info session,多認識alumni跟current students,這樣可以選出更適合我的學校,寫出更貼切的essay。如果可以重來,我不會用工作忙當藉口,我會多參加社團活動,發展不同的興趣,讓我可以增加更多的色彩到我的申請文件中。

(四)Why USC?

一開始選校時,雖然申請的學校排名有差,但對我來講,沒有所謂的備胎,每一間都有吸引我的地方,上任何一間都會讓我感謝老天。
因此,在最後拿到的三個offer中做出選擇,其實是很困難的一件事。Georgetown的名聲好,有獎學金,有王建民。UT Austin是三間學校排名最好的,而且它在會計專業的排名一直是No. 1,很符合我的職涯發展。但最終,我選擇了USC。

做選擇時,location佔了一部分的因素,加州的陽光實在很有吸引力。更重要的是,整個申請流程跑完,我從一開始的只想concentrate在財務會計領域,變的希望多接觸到不同的東西。我始終相信MBA會是個 life-changing experience,從這點來看,USC除了在會計方面有很好的排名外,在其他領域也都有不錯的表現,是很均衡的program,比較符合我對MBA的渴望。又,USC強大的Trojan network,我相信可以在未來帶給我需要的資源。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分析技術。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