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Yale東亞系申請經驗談

本期電子報是一位Fulbright獎學金得主的經驗分享。

李同學是臺大中文系畢業的學生,並且在比利時魯汶大學取得神學和宗教學的碩士學位,而今年的Ph.D program,她申請的領域也比較多,最後選擇的是耶魯大學東亞系。

以下是李同學的背景和申請資料:

Program Areas

主要是東亞研究跟神學,一兩間歷史跟比較文學,全是Ph.D

Admission

*Graduate Theological Uion (GTU)-神學裡面的歷史與文化領域(60% tuition fee)
*U of Indiana – 東亞系(至少第一年不提供funding)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 – 神學與宗教學(funding狀況不明)
**Yale – 東亞系(full tuition fee + fellowships for 5 years+TA in the 3rd & 4th years+dissertation fellowships)

Rejection

Brown University – 歷史系
**UC Santa Barbara – 比較文學
UCLA – 東亞系
UC Berkeley – 歷史系
Harvard University – 東亞系
Princeton University – 東亞系
James T. Laney School of Graduate Studies (at Emory University)–神學院
Columbia University – 東亞系

[說明:打*號者是透過Fulbright/IIE申請的,大致上以接到通知時間
為順序。打**的是她自行建議但仍透過Fulbright/IIE申請 à 很明顯Fulbright/IIE方面的錄取率高很多,原因參考下文]

Decision  Yale – 東亞系

Background
BA: Department of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GPA3.94/major 3.97, with a minor in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Master of Theology and Religious Studies: 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 Belgium(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
(GPA 3.83, 其實在魯汶還拿到一個抵神學大學學位的abridged program文憑)

Test Score
GRE V:640 Q:760 AWA:4.0 @Boston Apr/2006
TOEFL R:29 L:28 S:24 W:25 total:106 Oct/2009

Publications
國際研討會論文 1 篇
非學術性英翻中書籍已出版者 2 本,另有 4 本待出版或翻譯中

Honors/Awards
臺大書卷獎五次
斐陶斐榮譽會員
2011 Fulbright留學獎學金 (非全額)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魯汶神學院國際學生組學生代表一年
臺大中文系班代一年
臺大學生會幹部一學期

Work Experiences
臺大臺文所行政助理 2009/11迄今
英翻中書籍翻譯 (城邦下面的一家小出版社)

Recommendations
現任工作老闆兼大學時代老師,臺大臺文所所長
魯汶大學神學院碩論指導教授,神學院副院長
私下請益過的學者,法國巴黎社科院退休研究員

Languages
Biblical Hebrew (2008~2009)
Ecclesiastical Latin (Sep.~Dec. 2008)
New Testament Greek (2007~2008)
Dutch (Aug. 2007)
Spanish (Jan.~Aug. 2007)
French (2002~2005, 2006~2007)
Japanese (2006~2007)

以下是她的心得分享:
李同學做的研究主要是中國基督教,但著重文學、文本的部分,不論是計畫題目還是學歷背景都大跨領域,碩士還繞去歐洲一趟,待了兩年,閱歷豐富。這樣的整體背景跟跨國、跨領域的研究題目在申請Fulbright獎學金時備受青睞,她本身卻表示學校申請過程歷經煎熬,幸好到頭來峰迴路轉,後補上耶魯東亞系,且獎學金優厚,更可以追隨適合的老師,讓李同學對最終的申請結果仍舊深感滿意。

關於Fulbright

IIE會幫Fulbrighter提名人申請至少五間學校,且這五間學校基本上由他們選定,一應申請過程、申請費用、與校方聯繫都由IIE經手(類似留學代辦)。關於Fulbright獎學金的申請過程,李同學特別提到口試委員對她的翻譯工作跟多語言學習經驗特別關注,可見光就口試而言學術能力並非重點。她也提醒之後的申請者不管是撰寫獎學金申請計畫或是準備口試都要特別留意這點,尤其是文史哲領域的同學,千萬別忽略Fulbright宗旨。
李同學本身是以申請東亞系為主,研究計畫簡單來講是關於十九世紀的中西文學與宗教交流。只是當初IIE幾乎把她建議的學校單位全數否決,改以純神學院為主,理由是與其專長不符。當時她就有點忐忑不安,事後更表示IIE考量正確,認為IIE的加持不在於一般人以為的「特殊管道」,而是他們經驗豐富且立場客觀。

師資 & 選校

李同學的最終申請名單基本上便分成東亞系跟神學院,前者大多她自己申請,後者由IIE經手。IIE是根據李同學當初提供的SOP/PS,以師資為導向尋找適合的學校系所;她自己在申請東亞系時則將SOP/PS略作修改(包括Yale、UCSB、U of Indiana),削弱宗教成分,偏重傳教文宣內敘事文本的翻譯與出版,所以找的老師均以明清小說為專長,算是僅跟其題目間接相關,一開始甚至沒有找到領域完全相合的學者,而據她所說,這也成為後來屢屢遭拒的關鍵因素。
李同學連絡過至少三、四位東亞系的老師,大致上都有正面回應,但她個人以為若對方沒有具體表示或至少身為入學審查委員且大力推薦,連絡教授對於錄取的幫助仍屬有限。

Yale口試

一月中時Yale東亞系告知口試訊息,負責聯繫的口試委員出乎意料與其專長完全吻合,是一位神學院跟東亞系合聘的老師(以下簡稱『S教授』)。李同學有注意過神學院的這位S教授,可是Yale神學院不接受托福成績,而她當時實在沒有精力單為其中一個program另作考試準備(比如雅思),所以終究沒有提出申請。可是她確定在丟出申請資料時S教授的名字並沒有列在東亞系師資名單上,因為連IIE那邊的申請專家都沒有發現這點,所以當李同學接獲S教授的口試通知時真是既高興又尷尬──高興終於覓得知音、尷尬一開始沒有主動跟教授取得聯繫。
李同學只有一個晚上準備口試,從網路上把可能的問答簡單記下。她表示很後悔沒有事先好好研究他們的系所課程網頁,導致在S教授問起選課計畫時支支吾吾。對方還提出另一個致命問題,也就是以其神學碩士學位轉東亞系的學歷背景(甚至連所附writing sample都是以新約聖經研究為題,跟東亞系完全無關)。李同學說她那天的個人心思跟表達重點都放在研究主題上,忽略不少這類實際考量,面對學歷背景的質疑也僅坦白回答碩士階段尚未真正著手這個題目。
她事後想想,覺得有些問題其實可以用不同的回答方式化劣勢為優勢。比如碩士並非中文系或東亞系這點,當初應該強調正是因為自己受過神學訓練,相較於一般從歷史或文學角度入手的同領域研究才得以更加深入文本跟宗教性的思維內涵等等。

心態調適 & 危機處理

二月下旬申請結果陸續出來,整體情況也越來越不妙。當中錄取意願最明確也最積極的是GTU,老師專長合適、背景相符,師生跟校方人員均熱心慇勤;所在地點Berkeley宜人舒適,又跟UC Berkeley簽有協定,可以過去註冊選課,在美國神學界也頗負盛名。唯一令人擔憂的是未來出路,畢竟李同學以後還是比較傾向在一般的學校/研究體系任職,而非純神學院,所以儘管綜合前述優點,將GTU
列為第二志願,卻不無隱憂。
另外她對Yale後補當然還是懷抱希望。當初S教授在口試後一個禮拜曾親自聯繫以茲鼓勵,並透露備取上的可能性。於是四月初,礙於許多學校均遵守4/15回覆的規定,李同學首先聯絡GTU,詢問校方能否延後決定,而GTU也答應保留獎學金到4/29,即四月最後一個工作天,讓她稍稍寬心,可以繼續等待Yale那邊有無機會。
根據Yale二月發出的通知,結果會在4/15後很快出來,而她也終於在4/15之後美東第一個工作天(臺灣時間4/18晚上)收到Yale東亞系主任的意願詢問信,算是非正式的錄取信函,並在4/25透過IIE接獲正式通知跟獎學金細節說明,至此申請過程方告結束。

後記──歐洲轉戰美國

根據這次的申請經驗,李同學表示從比利時轉戰美國博班頗有挑戰。尤其就一般人而言,她的碩士領域跟東亞研究天差地遠,加上歐美學制不同、評分標準不一,雙方的做事習慣也不大相同,對美國的學校而言李同學的學歷背景想必非常陌生。
她也回憶起比利時的學生生涯。魯汶神學院課業極其繁重,而繁重的方式表現在讓人毫無喘息機會的課表上:一學年紮紮實實11門課,還不包括學位論文,讓她原本計畫最後一學年可以同時準備TOEFL跟美國博班申請手續,卻拖到九月才完成學業。魯汶神學院的給分標準又非常嚴格,期考一概口試進行──讓李同學如今回想起來仍是既痛苦又刺激,既刺激卻又是美好的回憶。
後來Yale的那位S教授是英國人,碩博士都在英國拿的學位,另外有意跟隨的一位教授則是荷蘭人(當時不曉得S教授也在東亞系任教),萊頓大學的學士。李同學不確定他們的歐洲背景是否有助於她的申請──這兩位歐洲背景的教授是不是對魯汶大學的認識比較深?甚至瞭解歐陸學制跟評分方式?這些她目前也不得而知。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分析技術。 隱私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