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秋季班的申請已近尾聲,這次留學經驗談請到周同學,與大家分享申請MBA的心得。
寫在前面的總結:
- 一切儘早。最好在6、7月前能完成所有考試,之後將心思集中在寫申請文件,才能有最好的品質,也趕得上申請機會最高的第一輪。
- 不建議離職考試跟申請。工作除了可以豐富申請文件的內容,也可以讓自己更有彈性地調整申請策略,不用急於一定要出國,導致未能申請到最理想的學校。
- 善用網路資訊(FormosaMBA論壇、批踢踢BBS站的studyabroad、GMAT、TOEFL_iBT板,以及大陸ChaseDream MBA論壇),可以取得最新的備考資料以及錄取者的心得,讓自己的準備更週全。
- 勤跑各學校於暑假、寒假所辦的Info Session、Coffee Chat等活動,與在校學生、校友或招生委員聊天,可以更了解學校的特性與自己是否相符,能大幅提高升請成功機率。
- 提早與推薦人(一般為公司主管或密切的合作伙伴,較不建議找學校教授)訪談,提供申請的資料及推薦信範本,有利於掌控資料提交的時間。
- 寫申請文件時,多與週遭朋友及工作伙伴討論,為自己發展更完整的故事,並多請朋友閱讀自己寫好的文件,找出不合邏輯或不足的地方,消除盲點,有利於向申請委員行銷自己。
- 建議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組讀書會互相幫忙,特別是在口試準備部分,對英文非母語的多數台灣學生來講,實際面試難免會緊張,因此應該模擬電話口試、 Skype或面對面的面試,好讓自己能更流暢自然的表達希望傳達給面試官的訊息。
申請經驗:
周同學非商學本科出身,但在科技公司做了將近4年的業務之後,決定選擇MBA做為進修方向,好與未來的生涯規畫結合,因此於2010年的4月離開工作,專心準備考試和申請。
由於時間的考量,周同學決定不參加補習,而選擇從專門提供GMAT考試及MBA申請資訊的網站取得備考資源。託網路發達的福,相關的準備資料在網路上不虞匱乏,而做題時碰到的疑難雜症,透過搜尋引擎的查找,也都能在國內外論壇得到解答,妥善運用,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周同學認為,GMAT要能考好,相當大一部分倚賴考者的閱讀能力及邏輯分析能力,因此大量閱讀及系統性地整理符合自己習慣的解題策略,掌握答題節奏,才能拿下高分 (周同學表示,目前網路上可以找到一份由考過GMAT的朋友所整理的”GMAT Pace Practice”資料,對於GMAT實際考試的節奏掌握有詳盡的分析,應該能幫助要考試的朋友建立正確的答題模式)。6月初正式考試,正好是碰到換題庫後第3天,周同學表示,沒有所謂的考古題可參考,所幸平時的練習發揮了功效,得到了一個他認為還不錯的成績,因此便開始進行選校及申請文件的準備。
周同學說,選校之初相當地迷惑,因為除了U.S. News及Business Week等網站的排名,對於其他的條件沒有太多的概念,因此面對上百間的學校,不知從何選起。後來,周同學聽從朋友建議,參加了各間學校在台灣辦的說明會,認識校友及在校同學,發現每間學校間的氣氛都不相同,也慢慢了解哪些學校比較適合自己。另外,周同學也開始思考希望修習的領域、未來工作的方向及相關產業在美國的地域性等要素,再一一搜尋學校的網站,了解課程安排是否能符合自己需求,而逐漸形成希望申請的學校名單。
撰寫申請文件的過程,周同學認為非常辛苦。面對數間學校形形色色的問題,因為不知道究竟怎樣的回答才是令學校滿意的,加上他發現過去缺乏統御領導、課外活動及社區服務經驗,使得下筆相當困難。在苦思一段時日後,周同學發現了”MBA Admissions Strategy”這本書,並從網路上找到了”115份真實ESSAY下載”這份輔助資料,才明白之前的方法有誤。透過”MBA Admission Strategy”的說明及名校錄取者的文件範例,周同學了解到學校訂定的問題雖然問法不盡相同,但可被歸為幾大類,目的則是希望能明白申請者的特質,因此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應該將自己的特點展現出來。有了方向後,周同學重新檢討、找出自己的特點,並嚐試將這些個人特質對應到學校的各個問題裡,使得申請文件更為完善。
在陸續遞交各間學校的申請文件後,周同學遇到了一個難題。由於自己的疏忽,周同學一直打算找大學時期的教授做推薦人,而沒有注意到推薦人應該要選擇職場上貼近自己的人,因此到年底才轉而尋求前公司主管的協助。周同學表示,雖然主管們都相當樂意幫忙,但由於公務繁忙,僅能抽空構思、撰寫,加上一般使用英文都是在專業領域內,需要描述個人特質的機會很少,因此不易下筆,也使得推薦信提交的時間過晚,減弱了申請資料的競爭力。若能重來一次,周同學說,他會提早與推薦人面談,讓推薦人了解自己唸MBA的動機以及生涯規畫,並且準備推薦信範例,甚至提醒主管一些自己工作的小事蹟,讓主管能更容易下筆,出來的推薦信也能更符合自已所希望傳達的形象。
進入面試階段後,周同學碰到的另一個難題,是離職準備工作這個情況。周同學表示,在參加各校講座的期間,已有聽聞多數學校對於離職準備申請學校這件事情並不認同(甚至有人以”不可思議”來形容),這原因應該與企業雇主會對員工履歷中有長時間空白產生疑慮,間接導致學校在選擇學生時,也會以同樣的標準去看待,以確保錄取的學生在畢業時,不會因為履歷中的空白而削弱競爭力,導致學校在學生就業輔導上的困難。然而,在實際進行面試時,周同學才明白學校對於離職這件事情是多麼的在乎,甚至感覺有幾間原本有把握可以申請到的學校,也因為目前沒有工作的原因而被拒絕。由於時間緊迫,不可能找到正職的工作,在幾經考量及尋覓後,周同學選擇在美國學校也認識的學術單位打工。他發現,在他更新履歷後,學校的反應明顯有比較好,也使他最後順利拿到了入學許可。回顧整個過程,周同學說,要是能重來一次,他會選擇兼顧工作及考試、申請,寧可將申請時間拉長,提高自己錄取心目中理想學校的機會。
最後,周同學提醒,在訂定未來的職涯目標時(career goal),應多做功課,並保持對工作地區較開放的態度。他說,由於在短程目標(short-term goal)選擇以他熟悉的業務做為銜接點,曾被某間學校的面試官提醒,外國學生要在美國找到業務及行銷等實習或正職工作的機會並不容易,建議他修正方向,因此他選擇不限於美國,而以增加國際經驗為主的工作職務皆可接受。由於美國近幾年的經濟狀況尚未完全復甦,一定程度地擠壓了國際學生在美的工作機會,因此周同學認為,大家應該設定更開放的職涯目標,才能在面試時消除學校的疑慮,順利取得入學許可。